为提高苦荞中D-手性肌醇单体的含量,试验利用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对苦荞粉进行发酵,首先对发酵条件五个主要的单因素进行考察,包括料液比、发酵温度、发酵时间、pH值五种因素对发酵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各因素最佳实验条件分别为,料液比1:10,发酵时间34 h,温度28℃,pH 5.5,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料液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PH值作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优化,正交试验结果发现对DCI含量的影响最大的是发酵时间,其次分别为pH值、温度、料液比。最佳发酵条件组合为A2B3C2D2。即料液比为1:12,发酵时间为32 h,温度为30°,pH值为5.0。试验结果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从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 cDNA 文库中得到一个亮氨酸富集重复序列类受体蛋白激酶(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s,LRR-RLKs)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AcLRR(登录号:JN974247).为研究AcLRR的抗逆功能,将其构建到酵母表达载体pYES-DEST52,并转化到酿酒酵母INVSc1菌株中,获得重组酵母INVSc1 (pYES-AcLRR),对其进行盐、碱、干旱、高温、冷冻和活性氧等胁迫,分析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型特征.实验结果表明,INVSc1 (pYES-AcLRR)在各种胁迫下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表明AcLRR 基因具有抗NaCl,KCl,NaHCO3,Na2CO3、干旱、高温、冷冻和活性氧等胁迫的能力,特别对冷冻和活性氧表现出明显抗性.由此可推测该基因参与了四翅滨藜的抗逆调控过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酱香型白酒的制备方法,属于酿酒技术领域。本发明的酱香型白酒的制备方法,包括下沙、糙沙、回沙、第3至第8轮次取酒等工艺步骤。本发明通过整粒高粱投料发酵、特殊润粮、前3轮次连续使用较粗高温大曲、控制下沙、糙沙堆积时间,降低了前3轮次出酒率且使酒质有所提高,打破了“8次发酵,7次取酒”而成为“8次发酵,8次取酒”,使得整个轮次酒出酒率提高了2%~3%,而前3次出酒率由传统的13%~15%降至9%~11%,使后几轮次优质酒的出酒率提高5%~6%。
为了实现用户通过组态平台构建的虚拟界面对远程生产过程进行监控的功能,本文通过研究欧姆龙CJ1M-CPU22型PLC对啤酒发酵生产过程进行远程监控系统结构、硬件结构设计及软件程序的编程.模拟运行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工作稳定,实现了啤酒生产过程中系统的数据自动采集处理以及系统灵活控制的功能.
本发明涉及浓香型白酒的蒸粮方法,属于酿酒领域。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浓香型白酒的蒸粮方法,该方法可以使蒸粮的粮糟质量更稳定。本发明浓香型白酒的蒸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润粮:粮食加水润粮;b、配料:将润粮后的粮食、出窖糟醅、糠壳混匀,得到上甑糟醅;其中,粮食与出窖糟醅的质量比为1∶3~6,糠壳用量为粮食质量的15~30%;c、上甑蒸粮1.5~2.5h,得到粮糟;其中,出窖糟醅水分百分含量X、上甑糟醅水分百分含量Y、润粮用水与粮食相比的质量百分数Z的关系式为:Y=(0.742~0.772)X+(0.086~0.088)Z+(3.904~4.364)。
对筛选自我国广西毛葡萄产区的汉逊酵母属的Hanseniaspora thailandica(MSF1-4、MG4、MG6、MSF6-2)、伊萨酵母属的Issatchenkia terricola(MG3-1)、酿酒酵母属的Saccharomyas cerevisiae(MSF8-1)和毕赤酵母属的Pichia pastoris (MG1)共7株酵母酿造‘桂葡3号’干白葡萄酒,分析探讨其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香气物质,并以商业酵母K1发酵酒样为对照.结果 表明:7株菌发酵酒各理化指标均符合GB 15037-2006《葡萄酒》要求;共检测到68种香气物质,实验组香气总量均大于对照组K1;其中辛酸乙酯在乙酯类总含量中高达46.05%,而对照组K1中辛酸乙酯占乙酯总含量的7.12%;MG3-1、MG1、MSF6-2特征香气物质为乙酸苯乙酯、壬醛、4-萜烯醇、芳樟醇、1-辛醇、1-癸醇,MG6的特征香气物质为乙酸异戊酯、香茅醇,MSF8-1、K1、MG4特征香气物质为乙酸乙酯,MSF1-4的香气特征物质为玫瑰醚、月桂酸乙酯、辛酸、癸酸、癸酸乙酯、辛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己酯、己酸乙酯、辛酸甲酯;其中K1、MG4发酵实验组香气特征最为接近,MG6、MSF1-4发酵实验组香气特征差异最大.上述结果分析得出7株野生酵母菌具有较强的产辛酸乙酯的能力,MG1、MSF1-4产香能力最好,适合进一步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