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o orientalis,Io)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混菌发酵杨梅酒,测定混合发酵的发酵周期,并对发酵产生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混菌发酵比Sc纯种发酵效率高,提前3 d完成主发酵.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方面,混菌发酵与Sc纯种发酵相似度高,但减少了Sc产生的辛酸及正癸酸这2种不良气味,减少量分别达到0.020 mg/L和0.053 mg/L,也降低了Io产生的乙酸浓度;Io的参与使发酵液中丁酸乙酯、异戊酸乙酯、己酸乙酯、庚酸乙酯、壬酸乙酯、3-壬烯酸乙酯等乙酯类和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乙酸-2-苯乙酯等乙酸酯类含量分别提高了18.52%和57.34%,增加了杨梅酒的果香味.此外,混菌发酵还降低了Sc发酵产生的酵母味和癸酸乙酯等带来的涩味,给人以愉悦的滋味.
对两组评酒员的平均打分进行双样本 t 检验及 kendall 协调系数 W 检验,最终确定第一组评酒员更可信;然后利用基于主成分的聚类分析和评酒员对酒样平均打分,实现酿酒葡萄分类定级;采用基于主成分的多分类 Logistic 回归建立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制定葡萄酒分类标准,利用基于主成分的多分类 Logistic 回归建立酿酒葡萄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与葡萄酒等级的数学模型.
对从美国引进的10个啤酒大麦品系进行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比较,结果表明,10个啤酒大麦品系均为早熟材料,多为半矮秆型和高秆型,穗长属长穗或中等偏短,穗粒数较高,倒伏率高,千粒重低,有7个品系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筛选率较低、平均折合产量为10066.7~11200.0 kg/hm2,以2B10-4475最高。
[目的]探索桂南地区葡萄夏果成熟过程中果实品质变化规律,为桂南生产优质葡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维多利亚、赤霞珠、雷司令和优株玫瑰4个品种为试材,在其果实转色前2周、转色开始(5%转色)、转色结束(100%转色)、采收前4个时期采样,测定其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花色素含量、pH和糖酸比,分析4个品种夏果果实成熟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维多利亚、赤霞珠、雷司令、优株玫瑰夏果在成熟过程中果实的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果皮花色素含量、pH和糖酸比呈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维多利亚和优株玫瑰夏果果实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最先迅速积累,随后花色素含量迅速增加,可滴定酸含量随之迅速降低,糖酸比迅速增加.[结论]鲜食葡萄品种维多利亚和优株玫瑰在生产上可通过枝梢修剪扩大其叶片光合作用面积,促进夏果糖分增加而生产出优质葡萄;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和雷司令夏果品质在桂南地区表现较差,不适合用于酿制葡萄酒.
使用山毛榉木片和多孔陶瓷作为固定酵母的载体,对这两种载体在固定化连续后发酵中的固定化效果以及生产的啤酒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和研究.结果表明,与多孔陶瓷相比,山毛榉木片固定化酵母的量、达到饱和时速率分别高出31.2%、45.4%,且牢固程度较优.分别以山毛榉木片与多孔陶瓷作为载体,后酵生产的啤酒中双乙酰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风味物质中,乙醛、甲酸乙酯、乙酸乙酯、正丙醇、异丁醇、乙酸异戊酯、异戊醇的差异显著(p<0.05),其余风味物质的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含量中,酪氨酸、亮氨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氨基酸含量差异性显著(P<0.05).
采用微萃取结合GC-MS检测方法,对日照产区公酿一号葡萄成熟果实及其自流汁酿造的桃红葡萄酒进行香气分析.结果显示:醛类、酮类、醇类、酸类、酯类和苯环化合物构成公酿一号成熟果实主体香气,其中(E)-2-己烯醛、正己醛含量远高于其感官香味阈值,且5-羟甲基糠醛、糠醛、二羟基丙酮、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在其它酿酒葡萄中鲜有报道;公酿一号桃红葡萄酒中香气组分主要是酯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5.82%,其它为酸类、醛类、醇类、苯环类和酮类化合物,它们构成公酿一号桃红葡萄酒的主体香气,其中癸酸乙酯、辛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苯乙醇、乙酸苯乙酯等具有凤梨、香蕉、菠萝的果甜香和玫瑰、蜂蜜的花甜香、以及白兰地酒香,构成公酿一号桃红酒的特征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