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阐明酿酒酵母固醇与耐盐特性的关系,构建麦角固醇合成关键基因ERG3敲除菌株Bs-1;平板验证发现,Bs-1在60 g/L NaC1-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yeast extract peptone dextrose,YPD)平板上菌落生长被抑制,在80 g/L NaC1-YPD平板上完全不能生长;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菌株中固醇的种类和含量,发现Bs-1不能合成麦角固醇,却合成了5,6-二氢麦角固醇.此外,分析Bs-1和野生菌株BY4741的代谢发现,在60 g/LNaCI-YPD中,Bs-1的最大OD600nm为5.56±0.30,比BY4741降低了45%;Bs-1的最高乙醇产量为(4.20±0.00) g/L,比BY4741降低了35%;在盐胁迫条件下,Bs-1与BY4741相比会产生大量胞外甘油,但细胞对甘油的保留能力却减弱.结果 表明酵母中固醇种类的变化影响了细胞代谢特性和细胞膜的流动性,造成细胞胞内甘油外排增加,导致细胞耐盐性降低.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具有快速、简便和灵敏等优点,在酿酒酵母的分子鉴定和分类、菌种分离纯化和污染检验、探索种属间亲缘关系和进化过程以及基因定位和辅助育种等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RAPD在酿酒酵母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且着重探讨了在上述研究应用中的缺点及改进方法.
以谷物酒糟( DDGS)为原料,利用微生物混菌固态发酵生产高蛋白饲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KS11∶酿酒酵母BS2∶黑曲霉HQⅡ=4∶1∶1,接菌量5%,DDGS添加0.3%尿素,料液比1∶1.2,30℃发酵48 h,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达到24.76%,比发酵前提高16.73%.
此研究旨在探究复合菌剂发酵杏鲍菇菌糠的饲用品质与安全性,为杏鲍菇菌糠饲料化利用提供依据.将经过筛选纯化的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乳酸片球菌及酿酒酵母优化复合后发酵杏鲍菇菌糠,测定菌糠原料、自然发酵组(对照组)及混菌发酵组(试验组)的常规养分、发酵品质、氨基酸组成及霉菌毒素与重金属含量,综合评价混菌发酵杏鲍菇菌糠的饲用品质与安全性.结果表明,试验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4.56%、1.02%,显著高于原料和对照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50.77%、37.70%,显著低于原料与对照组(P<0.05);试验组乳酸含量为22.78 g·kg-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分别为6.70、0.44、0.54和6.99 g·kg-1,氨态氮/总氮为1.6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显著低于原料与对照组(P<0.05),呕吐毒素与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有下降趋势,但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重金属砷、铅、镉、汞、铬的含量显著高于原料组(P<0.05),但3个组霉菌毒素及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发酵前后氨基酸种类并无变化,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中必须氨基酸7种,分别为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及赖氨酸,未检测出酪氨酸.试验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6.67 mg·g-1、86.13 mg·g-1,均显著高于原料与对照组(P<0.05),除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外,其他氨基酸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原料与对照组(P<0.05);混菌发酵试验组有浓郁的面包香味和酸香味,质地松软,颜色为浅褐色,优于自然发酵组.研究表明,杏鲍菇菌糠混菌发酵后营养价值明显提高且饲用安全,饲用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本研究选用3头装有永久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T"型瘘管的阉牛,采用移动尼龙袋法和三步法测定了15种饲料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结果表明,移动尼龙袋法测得的玉米蛋白粉、菜籽粕、豆粕、棉籽粕、花生饼、小麦麸、黄玉米、啤酒糟、米糠、玉米胚芽饼、酒糟蛋白、苜蓿、羊草、玉米秸秆和玉米青贮中蛋白质小肠消化率分别为90.60%、82.31%、96.32%、80.62%、95.58%、67.89%、89.86%、74.33%、58.65%、79.79%、90.42%、40.00%、44.88%、35.52%、10.52%.同时将三步法与移动尼龙袋法测得的消化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类饲料蛋白质小肠消化率差异很大(10%~96%),作为一种简便、可靠的体外酶解评定方法,三步法与移动尼龙袋法呈线性正相关[Y=1.185 1X-5.946 8,n=15,R2=0.891 2;其中Y代表移动尼龙袋法所测饲料瘤胃非降解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X代表三步法所测的消化率结果(%)].
为培育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提供理论依据,以20对二棱啤酒大麦株高近等基因系为试材,通过测定其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探讨近等基因系中半矮秆基因 uzu 对株高、穗长、地上部干质量、单穗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质量等的影响,并进行20个高秆基因系之间、20个矮秆基因系之间的性状差异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地上部干质量和单穗粒数性状外,高秆基因系(无半矮秆基因 uzu)其他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矮秆基因系(含半矮秆基因uzu),即半矮秆基因对较多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能够产生降低作用。相关分析表明:20个高秆基因系中,千粒质量之间的差异最为显著,说明千粒质量对于产量的提升潜力较大;株高与穗下节间长度、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性状均呈负相关,但无显著相关性。在20个矮秆基因系中,千粒质量同样差异最为显著;株高与其他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千粒质量、单穗粒数呈负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