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从葡萄表面筛选的Y6菌株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处理时间100 s,致死率98.70%为最佳诱变条件.采用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法、溴甲酚绿法以及杜氏小管等筛选出产酒精和产酸强的目标菌株Y6-8,同时对其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诱变菌株Y6-8与出发菌株接进糖度相同的葡萄汁中,诱变菌株的产酒精、产酸能力分别提高了28.13%和214.93%,并且遗传性能稳定.
介绍间隙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处理啤酒生产废水.当废水COD(Cr)值在800~2500mg/L时,经SBR工艺生化处理后的出水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该工艺具有工作性能稳定、操作简便、节省投资等良好效果.
在葡萄酒的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可以代谢产生多种香气活性化合物来影响葡萄酒的风味,其中醇类、酯类和挥发性硫化物是较为重要的3类.本文在分别介绍3类化合物对葡萄酒风味影响的基础上,综述它们在葡萄酒酿制过程中的合成代谢及其基因调控,指出这些理论研究在优良酵母菌株的筛选和基因工程菌株改造方面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利用Bradford法和SDS-PAGE电泳技术进行分析,直观地比较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同品种大麦中热稳定蛋白质与萌发过程中泡沫蛋白质的含量及组成.结果显示,大麦中热稳定蛋白质含量与大麦总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同品种大麦在热稳定蛋白质及泡沫蛋白质含量上虽然存在差异,但其蛋白质组成基本相同;在发芽过程中,高蛋白质含量大麦中的泡沫蛋白质含量略高于低蛋白质含量的大麦.此实验数据及方法可为评估大麦以及预测麦芽和啤酒泡沫的品质提供借鉴.
以酿酒酵母为宿主菌株,挖掘可以提高异戊二烯产量的新的基因改造策略.该研究通过敲除线粒体丙酮酸载体(MPC2)、线粒体孔蛋白(POR2)和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E1α亚基(PDA1)基因来增加细胞质乙酰辅酶A(Acetyl-CoA)的通量,并将含有白杨(Populus alba)异戊二烯合酶基因的质粒pESC-His-ispS分别转入以上3个敲除体,得到工程菌SC1、SC2和SC3.通过摇瓶发酵,SC3效果最优,比原始菌株提高了0.3倍.为了进一步增加Ace-tyl-CoA在胞质中的通量,以△PDA1菌株作为基础,进一步引入并过表达了来自Leuconostoc mesenteroide和Clostrid-ium kluyveri的木酮糖-5-磷酸特异性磷酸转酮酶基因(xylulose-5-phosphate-specific phosphoketolase)(LmPK)和磷酸转乙酰酶基因(phosphotransacetylase)(CkPTA)得到SC4,将质粒pESC-His-ispS转入SC4,得到工程菌pHB1.然后将含有大肠杆菌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sopentenyl diphosphate isomerase)(IDI1)的质粒pESC-His-ispS-EcIDI1转入SC4,获得pHB2.摇瓶发酵结果表明,产量达到了54μ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约1倍.该研究为后续异戊二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为利用酵母规模化生产异戊二烯的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发明涉及一种白酒成品到半成品的溯源方法,属于白酒生产领域。本发明所要解决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白酒成品到半成品的溯源方法,通过固定的ID编号和变化的FD编号的组合记录白酒的信息,当白酒输入输出酒罐时,ID编号不变,FD编号根据酒罐所装酒的实际情况改变,从而追踪记录下了白酒的基本信息和流动转移信息,使成品白酒的构成组分来源被清晰地记录下来,使成品酒到半成品酒可溯源,解决了长期困扰各白酒生产企业成品白酒组分溯源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