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组合发酵生产牛乳酒.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嗜酸乳杆菌1%,37℃发酵10h,后接八酿酒酵母1%,28℃发酵14h,加糖量6%(W/V).成品指标:酒精度0.8%~1.2%,酸度70~80°T,糖度10%左右,无脂肪上清液析出,凝乳状态良好,乳白色不透明,酸度适中,醇香浓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酒蒸馏用上甑装置,属于白酒加工设备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上甑过程过分依赖烧酒师傅的技术经验控制,中小型酒厂连续生产时工艺耗时长,能耗大,以及将蒸馏后的酒醅出甑时人工掏渣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白酒蒸馏用上甑装置,包括酒醅容器及提升装置,酒醅容器包括底座、甑篦、料筒,底座包括环形甑篦挡板,甑篦挡板外边缘设有外插接板及内插接板,外插接板及内插接板之间形成插接槽,插接槽内壁设有隔热层,所述料筒插接于插接槽内,内插接板内壁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底座悬挂连接件,料筒内壁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料筒悬挂连接件。用于酒厂尤其是中小型酒厂白酒蒸馏酒醅上甑使用。
于葡萄成熟季节从蓬莱蛇龙珠葡萄园筛选表观无卷叶病毒症状、结实性状及糖酸品质良好的蛇龙珠群体6个,冬季收集57个单株,统一定植观察,通过两年次病毒检测,获得无病毒株系12个;通过成熟期测定果实糖酸含量、果皮色素等指标和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确定了1个丰产、葡萄酒色泽深的蛇龙珠优系CG5-6,3个糖、总酚、单宁含量高,产量相对较低的优系CG1-2,CG2-6,CG2-10.
按照平行观测的原则,利用2002、2003年两年田间试验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河西内陆干旱区目前国内广泛种植的8个不同熟性酿酒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新梢、果实生长呈抛物线型,生长关键期分别出现在5月上旬~6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上旬;糖分累积呈"S"型,积累关键期出现在8月中旬~9月上旬.枝条、果实、含糖量增长峰值点位相出现时间按中早熟、中晚熟、晚熟品种依次推后.(2)中早熟品种需≥10℃积温2800~2900℃,中晚熟种2900~3100℃,晚熟种3000~3200℃;新梢生长期35~50d,需≥10℃积温620~750℃.花期7~15d,需≥10℃积温130~320℃.浆果生长期50~65d,需≥10℃积温1100~1400℃.浆果成熟期35~50d,需≥10℃积温640~940℃.(3)新梢生长量与日平均气温、日照时间和土壤湿度呈正相关.气温低于11~12℃时,新梢停止生长;果粒增长速度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果粒增长适宜气温为20~21℃,超过21℃,增速明显变缓;含糖量积累与光、热因子均呈正相关,与水分因子呈负相关.品种熟性越晚,对气象条件反映越敏感.气温低于7~7.9℃时,糖分停止积累.通过酿酒葡萄适生气候条件分析,为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采用非热杀菌技术以生产高质量的果汁,研究了高压脉冲电场(PEF)对梨汁的杀菌效果及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场频率、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温度分别为200Hz、30kV/cm和240μs、10μC时,梨汁中接种的大肠杆菌、酿酒酵母的数量分别下降4.6、2.7个数量级.温度具有辅助杀菌效应,相同频率和场强下处理时间200μs,当样品温度从10℃上升致40℃时,大肠杆菌致死率提高了1.4个数量级,酿酒酵母致死率提高了2.0个数量级,未接种鲜榨梨汁的细菌致死率提高了2.0个数量级,霉菌酵母致死率提高了1.0个数量级.PEF处理后梨汁理化性质、营养成分比热处理更接近原样.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梨汁风味物质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梨汁中含量最多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酯类,与传统热处理相比,PEF处理对梨汁风味物质的影响较小.因此脉冲电场不仅有较好的杀菌作用,并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梨汁的品质.
为探讨不同的酿造原料、发酵程度(乙醇体积分数)、酿造方式及酒龄等因素对黄酒中阳离子浓度水平的影响,特别是黄酒中的NH+含量.采用离子色谱抑制电导法检测并对比黄酒、白酒、啤酒、葡萄酒4种酒样类型(共27个样品)中阳离子含量变化.色谱分离选用Ion Pac CS16分析柱(5mm×250 mm)和Ion Pac CG16保护柱(5mm×50 mm),淋洗液为30 mmol/L甲基磺酸溶液.结果 表明:方法回归系数良好(r2≥0.999 0),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52(n=6),在检测的18种黄酒中,NH4+的质量浓度范围为137.00~284.01 mg/L,在啤酒及葡萄酒中为28.29~42.88 mg/L,在白酒中未检出.进一步研究表明,黄酒中高含量NH4+与原料中粗蛋白含量有关,NH4+的含量与发酵程度有关;其次黄酒中阳离子的含量与酒龄没有明显规律.作为蒸馏酒的白酒中整体阳离子含量普遍较低,葡萄酒由于葡萄原料的K+含量较高,导致葡萄酒中K+含量远高于其他类型酒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