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鸭腿肉为原料,以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为发酵剂,开发发酵鸭腿产品,测定其理化指标,并对其贮藏品质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接菌量2%、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菌菌种配比1∶2、发酵时间24h、发酵温度30℃.此工艺制作的发酵产品的pH值、大肠杆菌、亚硝酸盐、组胺和过氧化值均在国家标准要求范围内.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酵鸭腿感官评分逐渐下降,硫代巴比妥酸值和挥发性盐基氮逐渐增加,但不接菌组下降和增长的幅度均大于接菌组.接菌组的菌落总数、亚硝酸盐含量于贮藏0~30 d增加,于30~50d减少,不接菌组则持续上升.接菌组生物胺在贮藏前期均呈上升趋势,色胺、尸胺、酪胺、亚精胺于贮藏30d后下降,苯乙胺、腐胺和精胺于贮藏40d后下降,而不接菌组总含量逐渐上升.综上所述:混合发酵剂的添加可以提升产品口感,随着贮藏期的延长,接菌处理能显著抑制产品感官的劣变、脂肪氧化以及不良生物胺的产生.该研究为发酵产品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高粱是我国白酒酿造的主要原料,并以此形成了我国独特的酿酒业.当前国内一些名酒企业纷纷涉足酿酒用高粱种植业,相继建立了酿酒专用高粱基地.本文简述了我国酿酒高粱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侧重分析了酿酒高粱在江苏的发展优势与前景,并提出了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提取啤酒糟中的蛋白质,采用碱性蛋白酶酶解啤酒糟。在单因素实验中用纤维素酶预处理啤酒糟,结果降低了蛋白质的提取率。采用通径分析第一轮均匀实验,表明增加酶量、调高pH、延长酶解时间,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提取率,同时误差项对蛋白质的提取率存在较大的影响。在通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均匀实验,通过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最佳的酶解条件,酶量3400u/g、料液比1:13、时间5.Oh、pH8.5,其蛋白质的提取率为64.15%,比第一轮提高了28.04%。
该实验探究乳酸菌与酵母菌结合发酵枸杞饮料时,不同发酵方式下枸杞饮料的主要成分、抗氧化活性及两者相关性.以枸杞汁为底物,在30℃接种2.5%乳酸菌(嗜热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鼠李乳糖杆菌质量比为1:2:1)和非酿酒酵母(绿茶培养的红茶菌中分离出的)制备发酵枸杞饮料.结果表明,与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相比,先乳酸菌发酵再酵母菌发酵枸杞饮料的还原糖含量(5.91 mg/L)下降更快,总酚(5.121 mg/L)和总黄酮(118.64 mg/L)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更强,生成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6种醇类、7种烷烃类和8种酯类;其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均呈现显著性正相关,与超氧自由基清除率呈现显著性负相关.发酵枸杞饮料有良好的抗氧能力,为不同发酵方式下枸杞饮料的探究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了从SF8卫星搭栽的4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样品中筛选所得酵母突变株FL01-M、FL03-M、2.0016-M、2.1424-M的生物量、细胞壁及其多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酿酒酵母菌株对空间环境的反应不同.与原始菌株2.0016相比,2.0016-M各项指标增加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生物量增加46.7%,细胞壁占酵母干重比率增加3.8%,细胞壁厚度增加62.6%,β-葡聚糖含量增加146.8%,甘露聚糖含量增加18.8%,连续转接8次,各项指标均未出现回复突变状况.菌株FL01-M、2.1424-M生物量、细胞壁占酵母干重比率、细胞壁厚度、β-葡聚糖含量及甘露聚糖含量与源菌株相比无显著变化.FL03-M生物量变化不显著,其他各项指标都显著降低.可见不同酵母菌株对空间环境的敏感性不同,空间诱变是提高酵母茵株细胞壁多糖含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啤酒中4种异构化α-酸的方法.采用Sep-Pak C18萃取柱,系统研究了啤酒中异构化α-酸的最佳固相萃取条件.选择以2 mL酸化甲醇为洗脱溶剂,萃取前调啤酒样品的pH至2.5.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4种异构化α-酸的回收率为90.6%~96.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异α-酸、二氢异α-酸、四氢异α-酸和六氢异α-酸的最低检测限依次为0.14,0.36,0.33和0.53 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