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马齿苋黄酮类物质对几种常见微生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马齿苋黄酮类物质对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青霉、毛霉、根霉、黑曲霉的抑菌效果不明显,对啤酒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无抑制作用;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大肠杆菌0.0625%,枯草芽孢杆菌0.0625%,金黄色葡萄球菌0.031 25%;热处理对马齿苋黄酮类物质的抑菌效果无影响.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酱香型白酒及其制备方法,主要原料为:非转基因高粱、枸杞、黄芪、灵芝、冬虫夏草、菠萝汁、红糖、冻干型乳酸菌粉、冻干型双歧杆菌粉、冻干型嗜热链球菌粉、冻干型酵母菌粉,其特点为纯生物有机天然固态发酵,发酵周期短,不含任何添加剂、防腐剂、香精。
酱香型白酒因其独特的风味、口感和相对较好的饮后舒适度,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由于酱香型白酒酱香的产生机制以及关键的风味物质尚未确定,因此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酱香型白酒的研究情况,简单介绍了目前白酒风味化学的研究方法,并对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微量风味物质及其对酒体风味的贡献作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酱香型白酒风味化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探讨不同益生菌对发酵秸秆型全混合日粮营养成分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不同发酵时期的霉菌毒素含量,确定合理的发酵时间.试验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全混合日粮组)、酿酒酵母组(全混合日粮+0.5%酿酒酵母)和混合益生菌组(全混合日粮+0.5%混合益生菌),每组设定5个重复,发酵时间为28 d.结果表明:(1)试验28 d酿酒酵母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超标(>500 μg/L),可确定有效发酵时间为21 d.(2)1~21 d,混合益生菌组pH变化最小;随发酵时间延长,铵态氮含量均呈上升趋势,21 d时,混合益生菌组的铵态氮变化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3)1~21 d,3个处理组粗蛋白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在7,14,21 d酿酒酵母组和混合益生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组日粮中粗纤维水平均呈下降趋势,酿酒酵母组和混合益生菌组分别下降了11.94%和14.66%,高于对照组的9.04%;各处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自14 d开始,酿酒酵母组和混合益生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测定的各个时期,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均呈现:混合益生菌组<酿酒酵母组<对照组.综上所述,酿酒酵母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作为秸秆型全混合日粮保存剂,发酵时间为21 d以内.
用2 %海藻酸钠与1 %明胶混合为包埋剂固定啤酒酵母废菌体,研究固定化啤酒废酵母对Pb2+的吸附行为.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Pb2+含量.结果表明,固定化啤酒废酵母吸附Pb2+受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pH值、酵母添加量和Pb2+起始浓度等因素影响.实验确定了固定化啤酒废酵母对Pb2+的最佳吸附条件.即:pH为3.0~5.0,Pb2+浓度为100 mg·L-1,酵母添加量1.2 g·L-1,吸附温度25 ℃,吸附时间120 min.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啤酒废酵母对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但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的程度更优.
单萜类化合物在食品、医药和工业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随着合成生物学的日益发展,利用微生物作为细胞工厂合成单萜类化合物成为时下的研究热点.酿酒酵母是真核生物表达的模式菌株,其甲羟戊酸途径为单萜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直接前体,因此在酿酒酵母中构建异源单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有较大优势.本文介绍了酿酒酵母细胞中异源单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构建.从甲羟戊酸途径代谢通量调控机制和融合酶调控酶催化反应效率两方面概述了酿酒酵母异源合成单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