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MIG基因的同源性设计简并引物,采用PCR方法从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成功克隆了两个MIG同源基因的核心片段,同时利用Genome Walking的方法获得了基因的全长及其侧翼序列,并分别命名为PpMIG1和PpMIG2.序列分析显示,PpMIG1基因全长1 335 bp,编码444个氨基酸;PpMIG2基因全长1 365 bp,编码454个氨基酸.这个两个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均与酿酒酵母碳源阻遏因子ScMig1同源,在氨基末端具有两个典型的C2H2锌指结构域,该结构域能够与受葡萄糖阻遏的许多基因的启动子相结合.PpMig阻遏因子的获得为毕赤酵母碳源阻遏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和葡萄酒质量与果粒大小密切相关.本实验以云南香格里拉、宁夏玉泉营、山东烟台和新疆五家渠4个产区的酿酒葡萄‘霞多丽’ (Vitis vinifera L.cv.Chardonnay)为试材,按粒径分为大果粒(粒径大于14 rnm)、中果粒(粒径14~12 mm)和小果粒(粒径小于12 mm)3个等级,分别测定各粒径范围果实分布比例、果皮鲜质量、果实鲜质量以及果实可滴定酸、还原糖质量浓度和总酚含量等主要品质指标,并对果实品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霞多丽’在4个产区中果实多为中、小果粒,单果粒种子数及单粒种子质量均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加;可滴定酸质量浓度均在大果粒中较高;总酚和单宁含量除新疆五家渠葡萄表现为大果粒较高外,其他3个产区均为小果粒较高;黄酮醇类总量在宁夏玉泉营葡萄中表现为小果粒较高,其他产区则为中果粒较高;黄烷醇类总量在云南香格里拉和新疆五家渠葡萄中表现为小果粒较高,宁夏玉泉营葡萄为中果粒较高,山东烟台葡萄则为大果粒较高.结论:主成分分析得出宁夏玉泉营的小果粒‘霞多丽’葡萄综合品质得分最高,新疆五家渠的大果粒‘霞多丽’葡萄综合品质得分最低:除山东烟台产区表现为大果粒‘霞多丽’葡萄得分较高外,其他3个产区的‘霞多丽’葡萄综合品质得分都表现为小果粒>中果粒>大果粒.
花生油中亚油酸(LA,C18:2Δ9,12)含量很高,为了研究花生Δ12脂肪酸脱氢酶(Δ12 FAD)的功能,用RT-PCR方法从花生未成熟种子中扩增出AhFAD2B的cDNA,连接到酵母表达载体p416中,并转化酿酒酵母K601,得到工程菌Kp4AFAD2B.气相色谱分析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该基因能在酵母K601中表达,并使菌株产生了两种新的脂肪酸即棕榈二烯酸(C16:2Δ9,12)和亚油酸(C18:2Δ9,12),含量分别占总脂肪酸的2.1%和9.2%,棕榈油酸(C16:1Δ9)和油酸(C18:1Δ9)含量与对照相比相应地下降,证明该基因编码的Δ12脂肪酸脱氢酶除能作用于C18:1Δ9,还具有催化16碳的C16:1Δ9底物在Δ12位脱氢生成C16:2Δ9,12的功能,但在两种底物之间可能更偏爱C18:1Δ9.
葡萄的适时采收是获得高品质葡萄酒的关键.以不同采收时段的新疆焉耆盆地3种白色酿酒葡萄果实和酿造的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果实品质和葡萄酒理化指标,分析不同指标和葡萄最佳采收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下,葡萄果实硬度及单果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葡萄果实的pH、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和糖酸比依次增大,且各指标差异显著(p<0.05);葡萄酒中挥发酸、总硫、可滴定酸及总糖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新疆焉耆盆地地区霞多丽的最佳采收期在花后86 d,雷司令和灰雷司令的最佳采收期在花后89 d.
探究非酿酒酵母和酿酒酵母在混合培养时的接种顺序对酵母生长及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柠檬形克勒克酵母和酿酒酵母混合同时、混合顺序,以及其单独发酵的方式进行脐橙全果酒的酿造,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及主成分分析法对酒中的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和比较.4种脐橙全果酒中共检测出38种香气成分,包括醇类9种、酯类11种、萜烯类9种、酮和酚5种,其中萜烯类所占比例最大(30%以上).混合顺序发酵酒中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均最高(37种,21.957 mg/L),混合同时发酵酒次之(35种,20.704 mg/L),且混合发酵酒中酯类和萜烯类显著高于单独发酵.采用混合顺序发酵的方式,使风味物质得到了改善,所得脐橙全果酒香气更浓郁,为酿造品质更佳的脐橙全果酒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探索适宜酿酒葡萄“赤霞珠”的优质高效、简化节本生产的架式与树形.[方法]以141团和玛纳斯的酿酒葡萄赤霞珠品种为试材,研究“厂”型和传统篱架(多主蔓扇形)对酿酒葡萄“赤霞珠”节间生长、果实相关品质的影响.[结果]“厂”型树形更有利于枝条生长,更利于枝条老化成熟.在果实品质方面,141团传统篱架优于“厂”型,玛纳斯“厂”型树形优于传统篱架.[结论]该研究为北疆酿酒葡萄品质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