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获得适用于高酸果汁发酵的酵母菌,本文从蓝莓和红树莓自然发酵的果汁中,分离筛选出2株在pH2.3、pH4.8时生长良好的酵母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编号J-23为季也蒙有孢汉逊酵母菌(Hanseniaspora guilliermondii),编号L-6为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pH2.3、pH4.8酸环境下,以市售果酒酵母菌和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菌为对照菌株,对J-23、L-6酵母菌的耐酸适应性进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别对细胞膜、细胞壁及胞内结构进行观察,并对酸胁迫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J-23和L-6酵母菌菌体形态无明显的凹陷、褶皱等现象,细胞结构清晰,且液泡变大;当pH2.3时,J-23酵母菌与对照菌1、L-6酵母菌与对照菌2中SOD酶活力分别为790.98、768.71、795.02、772.15 U/mL;CAT酶活力分别为389.81、370.85、385.17、373.31 U/mL.J-23和L-6菌株中2种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菌株,抗氧化能力增强,使菌株可以更好地适应酸胁迫环境.
一种无泥窖浓香型白酒的生产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以酒尾为原料通过升温处理,添加食用酒精、酯化红曲粉、有机酸,经保温发酵20~28天制得辅助配料,一定量的粮食浸泡、蒸煮、摊凉后,加入大曲和糠壳拌合均匀,入水泥池或不锈钢发酵槽车发酵18~28天;发酵成熟的酒醅出池后装甑蒸馏,每甑底锅中加入适量的辅助配料,接出达到质量标准的酒即制得浓香型白酒。本发明是在传统浓香型白酒发酵工艺上加以改进,通过辅助配料实现了无泥窖的浓香型白酒机械化生产模式,解决了传统浓香型白酒工业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难以满足清洁生产、生产规模扩大难招工、出酒率低质量指标难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中国蒸馏白酒产业创新型发展。
试验对分离得到的霉菌进行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鉴定,获得了一株同时具有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新霉菌.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初步认定其为一株未被报道过的米根霉,将其命名为Rhizopus oryzae TZY1.Rhizopus oryzae TZY1与保藏酿酒酵母进行餐厨垃圾共发酵,在没有外加任何酶类的条件下,发酵后大部分的淀粉及纤维素被利用,发酵乙醇产率与糖化发酵结果大致相等.发酵后经检测,淀粉的利用率在88%以上,纤维素的利用率在84%左右,较之同步糖化发酵,该方法可以部分避免由于酶失活而使乙醇产率降低的问题,并且不需外加糖化酶类,节约了成本,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本实用公开了一种具有多级滤芯的白酒过滤装置,其包括圆筒形壳体,于壳体的顶侧设置有接入口,于壳体的底侧设置有出酒口,于出酒口的末端设置有阀门,出酒口形成有延伸至壳体内的延长管,沿延长管的轴向设置有与其共轴且直径大于延长管的套管,套管于延长管自由端一侧设置有封口板,封口板内侧壁与延长管自由端为非接触状态,有益效果是:过滤装置设计为多层相套结构,过滤装置内设置有多级过滤材料,过滤后酒体内的固形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去除,过滤后的白酒保持原有的风味,同时本实用涉及的过滤装置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等优点。
以红莓为原料,经酶解过滤得红莓汁,调配后进行发酵,再调配成果酒.确定了适宜的生产工艺条件,对影响红莓酒发酵的几个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优化的发酵条件为:用柠檬酸和蔗糖调整果汁为pH3.3,果汁起始糖度20%,发酵温度26℃,接种量5%.红莓果酒不仅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通过对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越冬期与返青期的总苗数,冬前期、返青期、拔节期的单株分蘖数对穗粒结构影响较大.在暖冬的条件下,适当迟播,控群体、壮个体,培育壮苗越冬,对提高产量和品质是十分必要的;重视苗期田间管理,尤其是做好肥水调控,让麦苗适度生长,但又不旺长,对提高产量是极为重要的;返青后控制群体,以防群体过大,田间郁蔽,个体素质差,抵抗病虫害及倒伏的能力下降;后期管理跟上,防止早衰,对提高产量和品质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