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降低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生产成本,考察并优化了酵母自溶的影响因素与条件,探索采用廉价的废酵母自溶液作为有机氮源替酵母的浸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自溶反应的最佳初始pH为7.0;加水比不仅影响酵母细胞的自溶速度和自溶效率,而且影响自溶产品的氨基氮终浓度,因此最佳加水比的确定取决于最终的经济核算.乙酯乙酯可以成功替代甲苯作为自溶促进剂,基优化用量为3%~4%.进一步以自制的酵母自溶液对重组大肠杆菌VG1(pTU14)进行摇瓶培养,结果表明,当以酵母自溶液为有机氮源替代酵母浸粉时,PHB浓度可以提高22.7%以上.因此,废啤酒酵母自溶液在PHB的大规模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属于酿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酱香型白酒续糟发酵埋藏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新酒组合盘勾;酒库自然老熟;二次组合、勾兑、调味;按比例配糟,并进行堆积发酵,用于埋藏窖酒;将已经勾调好的成品白酒转运至窖池内的老坛里,上盖后用牛皮纸、防水布捆扎密封,用已经堆积发酵好的发酵酒糟填埋老坛至颈部位置;然后用茅台镇独有的紫红泥以完全密封的方式封窖封坛,埋藏时间为2年;烤取窖内发酵酒糟中的原酒作为调味酒,根据不同比例加入窖藏老酒中,从而调制出成品酒。克服现有白酒贮藏方法的老熟陈化效果质量差异大、贮存时间长、资金周转慢的缺陷,同时增加酒体呈香、呈味、药用成分,提高白酒品质和保健价值。
少量饮用红酒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那少量饮用干红葡萄酒对人体健康有益处吗?如果有好处,那么究竟是干红葡萄酒的什么成分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作者在天坛医院周博士的指导下,开展了为期1年多的科学探究及实验.首先,自2015年6月开始,作者对44位年龄在35—60岁之间在天坛医院体检中发现血脂异常的男性患者开展了跟踪调查.将44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人,对照组保持原有饮食习惯,观察组每人每天饮用100ml干红葡萄酒,经过1年的跟踪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小剂量干红葡萄酒(100ml)长期(一年)饮用可以降低人体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但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明显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查阅大量参考文献,了解干红葡萄酒中主要成分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对人体血脂有一定影响,因此,设计了实验室大鼠实验.挑选健康Wistar大鼠24只,体质量150~200g,雄性,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各8只.各组分笼喂养,饮水不限,饲料量为每只每日100g,观察7天.正常对照组予标准颗粒饲料;模型组予含1%胆固醇的颗粒饲料;原花青素干预组予含1%原花青素和1%胆固醇的颗粒饲料.各实验组分别于第7天喂食后,禁食12小时,由颈总动脉取血,经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发现:干红葡萄酒中主要成分葡萄籽原花青素具有降脂作用,高脂饮食同时食用原花青素,可以控制大鼠高脂血症的发生.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良酿酒酵母菌以提高谷胱甘肽的产量.[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构建CYS3基因剔除菌和CYS4基因剔除菌.对比了野生菌与突变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并定量检测2者中谷胱甘肽和氨基酸的含量,得出CYS3基因和CYS4基因剔除对谷胱甘肽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程度.f结果1与野生菌株相比,CYS3基因剔除菌中谷胱甘肤含量降低了26.1%,CYS4基因剔除菌中谷胱甘肽含量提高了6.0%.[结论]综合CYS3和CYS4基因剔除和其他在谷胱甘肽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剔除试验结果所得数据,可以建立酿酒酵母谷胱甘肽代谢网络系统生物学模型.
本发明涉及白酒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多曲五粮浓香型白酒及其制备方法,通过高粱、糯米、大米、玉米、小麦四种粮食作为原料混合制备四粮浓香型白酒,使得制作的浓香型白酒的营养物质更加丰富,其口感较佳,饮用后有回甘的感觉,入鼻清香、柔软,并结合原料处理、清蒸糊化、摊凉拌曲、入箱糖化、配糟入窖、封窖发酵、揭窖蒸馏、入库贮藏等工艺步骤,使得原料高粱、糯米、大米、玉米能够被完全解胶,使得淀粉完全裸露出来,并通过清蒸糊化步骤,使得原料熟透并且不粘手,确保原料无生心,进而提高了酿造浓香型白酒的出酒率,改善了浓香型白酒的质量。
采用酿酒酵母的细胞壁包埋水溶性的绿原酸,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包埋温度、包埋时间、芯材比和加水量因素对绿原酸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包埋温度40℃、包埋时间6h、芯材比3:1(g/g),以6mL蒸馏水为包埋介质的组合条件下,包埋率最大为18.9%.微胶囊红外光谱分析发现绿原酸的特征官能团的振动消失;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微胶囊呈球形,微胶囊内的绿原酸自发明亮的荧光;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分析显示,绿原酸包埋前后保留时间及紫外扫描图谱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绿原酸成功的包埋到酵母细胞壁内,且在包埋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