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种用聚谷氨酸修饰电极测定麦芽酚的新方法.制备了聚谷氨酸修饰电极,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麦芽酚在聚谷氨酸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聚谷氨酸修饰电极对麦芽酚的电化学氧化具有明显催化作用,与未修饰的玻碳电极相比,麦芽酚在聚谷氨酸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电流明显增大;在pH8.0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sodium hydrogen phosphate-citric acid buffer solution,PBS)中,麦芽酚在聚谷氨酸修饰电极上呈现不可逆的氧化峰,氧化峰电流与麦芽酚浓度成正比,线性范围为2.40 × 10-6~6.61×10-4mol/L,检出限为8.0 × 10-7 mol/L.用该种方法测定了面包、饮料、啤酒中的麦芽酚,回收率在98.8% ~103.7%之间,结果满意.该方法灵敏、准确、实用,对食品中麦芽酚的测定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
以霞多丽、品丽珠为对照品种,对"红杂系列"4个酿酒葡萄新品系的农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四个品系的早实丰产特性均优于对照.其中红杂一号扦插第二年开花株率达100%,第三、四年平均折合产量分别为2082.8kg/666.7m2,3397.3kg/666.7m2.②红杂一号、二号、四号对霜霉病和白腐病的感病率和感病指数均低于对照品种霞多丽,其中红杂四号抗病性最强,霜霉病感病率和感病指数为4%,1.5,白腐病未发现感病果穗、果粒.③红杂二号抗寒性极强,各品系抗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红杂二号→红杂四号→霞多丽→红杂三号→红杂一号→品丽珠."红杂系列"新品系的选育成功,丰富了酿酒葡萄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育种提供了种质.
采用本实验室筛选到的酿酒酵母LH1催化苯甲酰甲酸甲酯不对称合成(R)-(-)-扁桃酸甲酯.在单相体系中考察了初始底物浓度、细胞浓度、pH、温度、辅助底物、葡萄糖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得率和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获得了较佳的还原条件.当细胞浓度75 g(干细胞)/L,葡萄糖浓度30 g/L,底物浓度100 mmol/L,pH 8.0,温度30℃,反应时间30 h时,产物扁桃酸甲酯的得率达94.3%,(R)-(-)-扁桃酸甲酯的对映体过量值(ee)达95.0%.在苯甲酰甲酸甲酯的转化反应中,酿酒酵母LH1菌株表现出非常好的对映体选择性,且ee值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小.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对新疆焉耆盆地酿酒葡萄及葡萄酒的影响,为确定酿酒葡萄最佳采收期提供依据.[方法]以葡萄转色期后、不同采收时段的5种红色酿酒葡萄果实和葡萄酒为研究对象,测定果实品质和葡萄酒理化指标,分析不同指标和葡萄最佳采收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果实品质:梅鹿辄和赤霞珠果实的纵径、横径以及单果重随着采收日期的推移总体均呈现先逐渐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黑比诺、北玫和北红果实的纵径、横径以及单果重随着采收日期的推移逐渐增大.葡萄果实pH、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和糖酸比都呈逐渐增大趋势.可溶性固形物从高到低为梅鹿辄>北红>北玫>赤霞珠>黑比诺.酿造品质:各品种的pH和酒精度随着采收日期的推移,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酿制的酒样中,黑比诺的总糖含量最高为5.48 g/L,赤霞珠的总糖含量最低为3.71 g/L,均符合GB/T15037-2006葡萄酒分类标准.[结论]在新疆焉耆盆地地区梅鹿辄和赤霞珠的最佳采收期在8月25日,黑比诺、北玫和北红的最佳采收期在8月28日.
本发明涉及一种弱碱性白酒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弱碱性白酒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葡萄20~40份、青梅10~30份和甘蔗15~35份。所述弱碱性白酒营养丰富、口感醇香、香气浓郁。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葡萄、青梅和甘蔗打浆混合后高温灭菌,得混合果浆;(2)将步骤(1)所得混合果浆中加入菌种进行发酵,结束后灭菌得酵液;(3)将步骤(2)所得酵液过滤后蒸馏,再对蒸馏液进行排酸处理,得弱酸性酒;(4)将步骤(3)所得弱酸性酒与碱性水进行勾调,得弱碱性白酒。所述制备方法依次采用水果发酵除酸、设备排酸、和碱性水中和降酸,在确保排酸效果的同时,降低成本。所述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亦有利于规模化生产。
研究一株食品生产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KD在培养基及市售100%苹果汁中对棒曲霉素污染的控制作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棒曲霉素进行定量,分析起始棒曲霉素浓度、菌体接种量和培养基pH对S.cerevisiaeKD去除棒曲霉素活力的影响;利用酶标仪监测S.cerevisiae KD的生长状况,且通过检测可溶性固形物、酸度、总酚、黄酮含量对菌体发酵后苹果汁的品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有氧条件下S.cerevisiae KD能够在28 h内完全去除培养基中的棒曲霉素,其去除机理包括物理吸附和酶解;在较低的起始棒曲霉素浓度和较高的菌体接种量条件下,S.cerevisiaeKD对棒曲霉素的去除率较高,但在培养后期,不同菌体接种量下棒曲霉素的去除率接近一致;实验还发现酸性条件有利于S.cerevisiae KD去除棒曲霉素.此外,S.cerevisiae KD对棒曲霉素的耐受性较强,甚至在棒曲霉素浓度高达100 mg/L的环境中依然能较好生长.在市售100%苹果汁中,S.cerevisiae KD也能高效控制棒曲霉素的污染,且与Lactococcus lactis MG1363联合发酵2d后,果汁中已无棒曲霉素检出,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发酵前苹果汁(p<0.05),发酵果汁的品质较好.结论:S.cerevisiae KD可有效控制食品中棒曲霉素的污染,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